信用卡崩盘倒计时:两年骤减8000万真相!
深冬过去,但信用卡业务仍在经历寒冷。
2月17日,央行发布《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,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.27亿张,比2023年末下降5.14%,共计减少4000万张。
与2022年第四季度8.07亿张相比,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连续九个季度持续下降,累计减少8000万张。
从用户端来看,信用卡持卡量不断减少;银行端也出现了信用卡 APP 下架、信用卡分中心关停等现象,信用卡似乎正逐渐被 “抛弃”。
事实上,全行业发卡规模已经倒退到了2019年末的水平。这一断崖式下跌不仅引发市场震动,更揭示了信用卡行业深层的结构性变革。
一、数据背后的行业寒冬
1、发卡量持续萎缩
自2022年第四季度达到历史峰值后,信用卡发卡量连续九个季度下滑,仅2024年一年便减少4000万张,人均持卡量从0.85张降至0.52张,同比下降3.7%。
与此同时,交易额与信贷余额同步缩水,平安银行、中信银行等头部机构的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降幅均超过10%,招商银行信用卡与房贷合计贷款余额减少144.17亿元。
2、逾期风险攀升
截至2024年末,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同比上涨26.32%,占比攀升至1.43%。不良率的攀升迫使银行收紧风控,动态调整授信额度与利率,进一步抑制了用户活跃度。
二、多重冲击下的行业转型
1、监管政策收紧
2022年7月,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》成为行业转折点。政策要求清理“长期睡眠卡”(18个月无交易且无欠款),并限制同一客户持卡数量(通常不超过6张)。仅2023年新规实施后,银行便清理了数千万张无效卡。
2、互联网金融的替代效应
支付宝“花呗”、微信“分付”等互联网信贷产品凭借低门槛和场景化优势,分流了年轻客群。90后、00后对信用卡的依赖度显著降低,更偏好灵活的数字支付方式。用户需求从“追求权益”转向“注重便捷”,传统信用卡的吸引力随之减弱。
3、银行成本压力与权益缩水
为应对不良率攀升,银行大幅缩减信用卡权益,包括减少机场贵宾厅服务次数、调整积分规则、停发联名卡等。民生银行、浦发银行等机构2024年相继宣布权益“瘦身”,进一步削弱用户办卡意愿。
三、破局之路:从规模扩张到存量深耕
1、数字化转型与场景融合
2024年至2025年初,交通银行关闭贵阳、南昌等四地信用卡分中心,华夏银行、蒙商银行等亦裁撤区域分中心,将业务整合至数字化平台。银行通过智能营销提升客户活跃度,例如交通银行与滴滴合作推出打车立减权益,增强场景渗透力。
2、服务分层与高净值客户聚焦
信用卡逐渐从“信贷工具”转型为“零售入口”。招商银行、平安银行尝试将信用卡与财富管理结合,针对年轻客群推出“潮玩卡”,为高净值客户定制“全权益卡”,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单客价值。
3、风险管控精细化
中信银行等机构利用大数据优化风控模型,动态调整高风险客户额度。同时,银行加强授信审核,2024年高风险客户占比下降约15%,逾期增速有所放缓。
四、未来展望:寒冬中的生机
尽管短期内信用卡市场难复往日辉煌,但其在零售金融中的战略地位未被动摇。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,信用卡仍是银行连接消费场景、积累用户数据的关键载体。未来三大趋势值得关注:
1、生态融合:嵌入电商、出行等高频场景,提升用卡黏性;
2、科技赋能: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客服、风控与营销链路;
3、服务重构:从“跑马圈地”转向“用户价值深耕”。
综上所述,信用卡行业的“春寒”既是挑战,亦是转型契机。从盲目扩张到精耕细作,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金融业回归服务本质的必然选择。正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所言:“精耕细作的时代,信用卡需以客户为中心,重新定义价值。”未来,唯有拥抱数字化、聚焦差异化服务的银行,方能在这场寒冬中破茧重生。最后,如若大家还有其他装修贷疑惑,可关注小编继续了解!